2017年10月19日,位于夏威夷的全景观测望远镜和泛恒星系统1号,宣布观测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造访太阳系的星际物体,命名为2017U1,也就是日后的Oumuamu(奥陌陌)。不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,科学家们为了解决它是彗星还是小行星的问题,争论不休。

很多人觉得随着对奥陌陌进行更多观测,可以解决这个问题。但更多的观测非但没有解决争议,反而加深了争论,甚至有人提出了这可能是外星文明的舰体的说法。好像在人类的潜意识里,总是不希望自己是宇宙中的一片孤帆。

关于UFO、外星人等话题,总是能够引起强烈的社会关注。基于这个原因,科学家们也是乐此不疲地寻找其他类似“Oumuamua”的物体。

对于奥陌陌,小器倾向于这是宇宙的信使的说法,向人类展示宇宙的奇妙,吸引人类把眼光放远,探索奇妙的未知世界。也正是因为宇宙如此精彩,所以现在人类更加积极地探索浩瀚的宇宙,也许现在就是“星际大发现”的序章,人类探索宇宙的野心、需求、技术储备和“地理大发现”前夕基本相似。何况人类不是蝼蚁,眼光永远不会只局限于地球、太阳系一隅,随着技术的进步发展,人类终有一天能够实现星际旅行!

正是人类如此期待生命和宇宙的起源,因此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也是颁布给了三位宇宙探索者!分别是James Peebles、Michel Mayor、Didier Queloz,以表彰他们在宇宙理论领域、系外行星的发现。此刻,奥陌陌在宇宙的某个角落发来贺电!

James Peebles是加拿大裔美国人,目前是普林斯顿大学的爱因斯坦科学名誉教授,从1970年开始,他被认为是“世界上领先的理论宇宙学家之一”。

其实宇宙学家真的很不容易,他们需要在现有数据的基础上,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,为全人类勾勒出宇宙的蓝图。这就好像是我国古代的“天圆地方”的观念,他们的理论可能正确,也可能错误。

千年之后,若观点正确会被“封神”,观点错误就会被丢进历史的尘埃。这是不是对他们的不公?推动人类发展的不只是那些成功者,更多的是那些后来者,踩着失败者的尸骸,用那些失败者的思想作为火把,去探索未知。成败与否,都值得肯定,因为他们的眼光从来不只是脚下,而是人类的未来,他们代表了当时人类最先进的“宇宙观”!

Michel Mayor和Didier Queloz都是瑞士物理学家,都拥有丰富的天体寻找经验,为人类的星际探索做出过贡献。前者发现了一颗围绕类似太阳的恒星运转的系外行星,后者曾发现一颗轨道周期为4.2天的行星,打破了当时公认的行星形成的观点!

其实人类的整个科学发展过程,基本遵循发现——打破——重新发现这个规律,不断地用事实打破常规,不愿安于现状,用科技推动人类向前发展。去年的诺奖有丑闻,今年的诺奖也被质疑“倾向于白人男性”科学家。小器想说,诺奖的初衷其实应该是激励,而不是荣誉!我们后来的人,如果将诺奖视作了荣誉,视作了指标,那么岂不是违背了诺奖激励后辈探索未知的初衷吗?为了荣誉去追求荣誉,很容易被蒙蔽双眼,作出利于短期,弊于长期的决定。那还是我们人类探索知识的初衷吗?